原标题:发展竹产业 传承竹技艺
河南洛宁景阳镇走上“绿色”脱贫路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有“绿竹之乡”的美称,当地生长的淡竹,株大质好。据《洛宁县志》记载,北魏时就有“山川澄秀,竹林蓊郁”的记载,明代县志述“永宁山抱水绕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竹园”。洛宁县人民有着丰富的栽竹经验,淡竹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之首,最高亩产量曾达6000多斤。丰富的淡竹资源,吸引了竹筒粽生产厂到景阳镇建厂,激发了当地人传承竹编技艺的热情,也为这个小镇铺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
竹筒粽生产厂落户“绿竹之乡”
竹筒粽是把糯米和馅放入剖开的一节竹筒中,然后再封闭蒸熟制成的,竹筒的选择对于竹筒粽的口感有重要影响。因为洛宁的好“竹筒”,原本在洛阳市的康茂食品,选择到洛宁县景阳镇落户。
2015年,邵金伟在洛阳市注册食品公司,销售各种甜品,当时的生产方式是找有生产资质的厂家进行代加工,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当时一直没有建自己的厂。”邵金伟说。
2019年,洛阳市的一些领导在展会上见到了邵金伟的竹筒粽,向他介绍了洛宁县生长着中国纬度最高的淡竹,竹林茂盛,淡竹内筒干净、略带甜味,非常适合用于制做竹筒粽子。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当年10月,康茂食品落址景阳镇。
“在今年端午节前的一次竹筒粽卖货中,3000份竹筒粽5分钟就被抢购一空,临时又追加了2000份。”邵金伟说。工厂的顺利落户,不仅让产品拥有了更好的原材料,更带动厂区所在地景阳镇北村的农村妇女脱贫致富。
彭燕是北村村民,也是康茂食品的技术骨干。6年前,彭燕一家还是北村的贫困户,“家里有3个女儿,当时最小的才3个月,没办法出去打工。”讲起自己的故事,彭燕有些羞涩。那时候,三个女儿、夫妻两个再加上公公,一家六口的开销全靠几亩薄田,收入微乎其微,常常入不敷出。这个家庭也成为镇扶贫办的帮扶对象。
“现在不一样了,食品厂离我家非常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我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彭燕笑着说。如今,她的孩子们都已经上学,最大的女儿在读初中,小女儿也上了小学一年级,丈夫则在苏州打工,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如今彭燕一家顺利脱贫。
“食品厂的用工都是附近村民,北村的居多。”邵金伟说,食品厂用人有很强的季节性,在销售旺季,用工达到8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连老头老太太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邵金伟说,这些常用的工人里,有20多人来自贫困户,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厂里在端午节前后会大量生产竹筒粽子,计件收费,工人每包一个竹筒粽收入0.15元,包够600个收入90元,一天包够600个还会额外奖励20元,一般工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数额。”邵金伟说,收入高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
竹筒粽
除了竹筒粽,月饼、蛋黄酥也是康茂食品厂一类重要的产品。色如琥珀的蛋黄酥从烤箱里新鲜出炉,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这种蛋黄酥的口感酥糯香甜,销售很好。”邵金伟介绍道。如今,康茂食品的竹筒粽有“食上公馆”“洛水竹乡”等品牌,包括黑米、山药、蛋黄牛肉、板栗、紫薯、红豆、蜜枣、豆沙、玉米等十余个产品种类,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了东北、天津和浙江等地。“一年下来总共卖出竹筒粽100万支、月饼200万块,产值八九百万元。”邵金伟说。
竹编合作社传承非遗技艺
景阳镇孟村的杨守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小见惯的绿竹,竟然是大自然对他最大的恩赐。他只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上每5天一次的集市上,竹编是最常见的商品,平时村民家里用的筐子、篮子、篓子均由竹子编成,竹编的技艺家家户户都会几手。
2015年,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的杨守明,打算把竹编做成一门生意。他南下浙江,找到竹编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传人何福礼拜师学艺。“这次学艺,颠覆了我对竹编的认知。”杨守明回忆道。
竹编瓶
何福礼手下的竹编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常用的生活器物,而是恢宏大气的美术作品。杨守明此时才知道,将美术画卷以竹编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长达几十米,“既美观又大气”,他由衷赞叹道。
洛宁淡竹竿高、节长、气清、篾柔,是竹编的上好原料。竹篾翻飞,片刻工夫,一根根轻盈的竹丝在竹编艺人手上便能编织成型。
2016年,杨守明回到孟村,成立孟竹竹编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转为合作社,与镇里的扶贫工作相结合,共吸纳了56个贫困户,以订单的形式为外来客户编制竹编和草编作品。
村民顾明霞是孟竹竹编合作社的一员,2014年因孩子上学花钱、大人没地方挣钱,她家被划为贫困户,2017年加入合作社后脱贫。“合作社让我们实现了在家就业。”顾明霞说。目前,她的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做编织物的同时照顾老小,两个人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在合作社里,摆放着为河南一家酒企编制的酒瓶,“订单式生产,编一个酒瓶能挣10元钱,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编8—10个。酒企把彩陶坊瓶子寄过来,我们编上草编、竹编后再寄回去。”杨守明介绍道,“越来越多大型企业把订单交给我们,合作社村民的收入也日渐增长。”
据景阳镇扶贫办主任韩玉姣介绍,景阳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目前尚有68户154人尚未脱贫,其中31户73人是因残致贫,其余为缺技术或因学致贫。“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脱贫,镇里也在发展适合村民的产业。”她介绍道。
如今,绿竹衍生出的自然美、产业美、文化美,已成为当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谭啟龙 魏静磊)
《中国食品报》(2020年09月1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