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三农网
首页 >> 品牌故事 >>孟津 >> 【中原三农网】洛阳农业品牌故事:甜蜜的事业
详细内容

【中原三农网】洛阳农业品牌故事:甜蜜的事业

时间:2024-03-02     【原创】

未命名_副本25.jpg

甜蜜的事业

       ——孟津袖珍西瓜的故事

朱长杰

“从前瓜藤遍地长,如今绿蔓向上爬。过去绿皮红瓤子,现在又有绿来又有黄。袖珍西瓜甜度大,少籽、绵润、爽口又瓤沙。”

听到邻家老汉又唱起这段自编的词儿,朱忠厚“噗嗤”一声笑出声来,他知道,这是又有客户联系老汉要去他家的棚里买瓜了。村里不少人借着“袖珍西瓜”致了富盖了房,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流传开了这首“村歌”,这一唱就是多年啦!

老汉的歌唱得很形象,如今的孟津区送庄镇,数也数不完的瓜棚排列有序,每一个棚内都是一处别有洞天的风景线。疏密有致的瓜藤径直沿着吊绳攀爬,一个个绿油油的小西瓜挂在藤上,个头均匀的小西瓜旁都绑着一根根标记成熟期的多色毛线绳……每年五一前夕,络绎不绝的游客、起伏不断的欢笑声总会荡漾在一个又一个塑料大棚。

生于1953年的朱忠厚总喜欢在这样的时刻,倾听这些散放着欢喜的声音。这是他生活的土地上幸福的裂变,这是养育他的村庄最踏实的底气。

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的朱忠厚是孟津区送庄镇朱寨村人,送庄地处邙山岭上,享有充足的光照,昼夜温差大,排灌非常方便,是种植西瓜的绝妙之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开始吹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发展西瓜。23岁的朱忠厚正值青春年华,和处处流传着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诸多传说的村子一起一头扎进了种植西瓜这个甜蜜的事业里。

仿佛一瞬间,人已从青春到古稀。

忆往夕,几十年来朱忠厚先后培育出无籽西瓜、袖珍小西瓜、袖珍少籽西瓜、高档香瓜等几十个新品种,从一名土生土长的“泥腿子”,成长为全国有名的“瓜王”。

蕴藏着无数古文化遗迹的村庄,因为远离各种工业污染,村里又有200米以下的深层水,富含钾、锌、铁等微量元素,有效提升了西瓜的品质。孟津西瓜,从当年单家独户零星种植,到现在不仅在当地蓬勃发展,还传播推广到京、沪、琼、粤、鲁等省、市。“无籽西瓜大田直播新技术”更是占据新高地,在全国23个省、市推广;袖珍西瓜“华晶系列”新品种,亩产2000公斤以上、具有成熟早、甜度高、口感润爽脆等特点,在27个省(市、区)推广应用,成为8个省(市、区)主栽品种,种植面积38万多亩。洛阳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送庄村的瓜农大都采取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底肥采用农家有机肥,追施香油饼肥和草木灰。几十年的种植经验和独特的地理气候,使得西瓜这个最普通的瓜果,为孟津赢得了令人欣喜的荣誉:20104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已经批准对“孟津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了;202112月,“孟津西瓜”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西瓜,立足在中原大地的孟津,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有力推动了乡村高质量发展。

作为孟津行业研究队伍中的一员,致力于无籽西瓜、袖珍西瓜的研究与栽培的朱忠厚到了2024年,已经71岁了。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人,朱忠厚常对人讲一个“笑话”。早前,他的同事到银行开户,柜员询问开户单位,当听到是西瓜科技开发协会时,十分不屑并疑惑地说:“西瓜有啥好研究的,不就是黑皮瓜、花皮瓜。”就是这样一个被人觉得简单的事儿,他用了40余年的岁月来研究,把孟津人对事业的执着劲头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

自学成才闯新路

1971年,朱忠厚初中毕业后,当时高招、中招均已停止,使他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一个富于远大理想的他也只有死心踏地回家修地球。

当年,朱寨大队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一个五七农学院,所谓农学院,其实,只不过是有五十多亩地和两间瓦房而已,一见这个环境,朱忠厚的心都凉了,觉得还不如在生产队上工。可是妈说:“人呀,不能太精,你精,其实谁也不憨。你记住,不论干啥,都不能怕吃苦,怕吃亏。”听了妈的话,他才安下心来。

每年县里都下达科研任务,但农学院是一群“科盲”怎能搞科研呢?

朱忠厚心里明白,要想取得科研成果,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科技学识。为了买书,他省吃俭用,甚至连牙膏也不用了,干脆用食盐代替。每买到一本书都得挤时间去啃去读。白天上工显然没时间,那只有靠晚上了。

每天晚上,忠厚一学就是半夜。

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地坚持着,终于读完了《植物栽培学》《植物本护》《遗传育种》《农业气象》《农业数理统计》等专业书籍。

没想到朱忠厚这一自学精神,被评为自学成才积极分子,1981年参加了全国青年自学成才大会,他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才》杂志等全国新闻媒体作了广泛报道。

他的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朱忠厚当选为共青团河南省委第七届委员,1981年又当选为河南省科技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一心扑在农田里的朱忠厚做梦也没想到,他居然被省人事部门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并被安排在农业局农技站工作。

 

 

(二)

痴迷于甜蜜事业

朱忠厚在农业局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就被调到科委,并先后被提任为科委副主任、科协主席等职。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时刻把农民的事放在心上。

    改革开放后,农民开始奔小康了,但许多人都摸不着小康的大门。带着这个问题,2013年朱忠厚利用去省里开会的机会,见到了省科协主席徐子佩,请他给找个致富门路,

在徐主席的引荐下,他找到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疏研究所所长张子明。张所长问:“你准备要哪方面的项目?”

   “我心里也没底儿,反正只要能挣钱就行!”

   “以我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追求甜蜜的欲望也越高了,我认为种植无籽西瓜肯定能挣钱,但这个项目技术含量较高,不知你愿不愿意接受?”

  “只要能挣钱,技术含量再高,我都乐意!”

    在张所长的引荐下,他又从果蔬专家王坚那里得到了的一包无籽西瓜种子和有关技术资料。

西瓜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果品,朱忠厚对它并不陌生,然而,无籽西瓜他却连听说过都没有,为了让农民早日富裕起来,他便痴迷于这个神秘的甜蜜事业之中。不种不知道,一种才知道困难太多。但一个个困难都被他踩在了脚下。为了确保大面积种植成功,他在一面培育种子的同时,一面在朱寨、七里、白鹿和负图四个村搞试点。通过反复试验,他选定黑蜜2号为推广品种,每亩产量可达近4000公斤,皮厚减低0.5cm,甜度达11%。为了把种植无籽西瓜顺利推开,科委又成立了西瓜协会,由朱忠厚担任会长,先后举办学习班124期,参加人数4364人次,在瓜农普遍掌握无籽西瓜的种植技术之后,开始在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大面积成功以后,又开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三)

           与时俱进的“西瓜大王”

朱忠厚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公司的分子生物实验室里穿着他的白大褂,戴上白手套,从一米多高的恒温培养箱中,取出西瓜组培苗培养皿,检查、记录一个个秧苗的长势。正是从这儿,他培育出了一个个西瓜新品种。

看到恒温箱培养箱中露出的尖尖角,看到从一颗小种子上裂变出来多个组胚苗芽,然后培养基的器皿中生根、发芽、扩繁、再移栽大棚,朱忠厚享受着从种到收的快乐。

身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朱忠厚始终把科技育种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常常对前来参观的人说:“既要当扎根土地的‘泥腿子’,也要有超前的意识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用高科技将传统西瓜育种推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形成育、种、产、销一条龙产业链。”近年来,他所在的公司引人才、建平台,引进2名研究生,投资900多万元建了生物育种实验室,添置现代化仪器设备。在河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单位的指导下开展分子标记育种、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等国际先进育种技术研究。好多人问他:你下这么大劲研究分子标志育种、基因编辑有什么用途?他举一个形象的例子:这正向像耍猴人在驯服猴子一样,在寻求一支能使猴子乖乖听话的指挥棒,这对于袖珍西瓜来说,就掌握了主动权,叫它怎么它就怎么。那么,当前单一红瓤就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了。

除了立足孟津外,他们还在全国建起31个试验基地,西瓜科研育种进度比常规快了几倍,公司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西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小巨人(培育)企业及河南省西瓜甜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

朱忠厚团队这种“试验田+实验室”同步运行的模式,不仅能加快育种速度,还可让西瓜一茬接一茬种植,缩短了西瓜罢市空档期,大大增加了瓜农收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本土专家型乡贤代表,朱忠厚充分利用多年育种经验,承建国家级 “甜蜜世界星创天地”,拥有西瓜育种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人员22名。并聘请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国家西瓜甜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等11名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每年为种植大户、农民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等举办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经营理念等知识科普培训。

当听到小果型西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时,被阳光晒得皮肤黝黑的朱忠厚再一次爽朗地笑出声来。

孟津这片土地,正是因为有着像朱忠厚一样用热爱和执着去培育乡土特色品牌的一个又一个出色的科技代表,真正让技术成为了致富大门的“金钥匙”,也使得“孟津西瓜”这张靓丽的名片带着独特的甜蜜味道从孟津散放到了全中国。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城市选择

平顶山频道:
技术支持: 守信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